5G时代舆情该怎么处置挑战与应对建议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但是随着5G时代的来临,超高网速、超短时延、超大容量等特征都将改变舆情的传播、网民的上网习惯等等,如何在5G时代做好舆情处置应对与舆论引导工作,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5G时代传播特点
一是传播突破时空尺度,时效性和灵敏性大大加强。与4G相比,5G网络有着更高的速率和更低的延迟。在5G网络下,网络传播理论上能达到10GB/s的最高速度、1毫秒的网络时延。一部10G的视频,5G下载仅需9秒。这意味着,5G时代的信息发送与接收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幅提高媒介传播效率,避免由于接收反馈不及时而造成损失的情况。从空间角度看,5G传播进一步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性。虽然4G的传播技术理论上能达到全球化传播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传统媒体的覆盖范围往往被局限到特定空间内。而在5G时代,卫星互联网和地面5G网络兼容一旦变成现实,将真正实现时空压缩,信息传播将达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边缘地区还是人口密集区,均能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远程交流与沟通。
二是传播突破物理尺度,推动“万物互联”。当前信息传播更多是人与信、人与人之间连接,而5G时代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届时,5G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智能家居、健康管理、智能交通、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均能实现信息传播。甚至有人预测,将来触觉、味觉也可以信息化,而且信息可以变成数据,用一个移动设备就都可以获得。
三是视频传播、网络直播将无处不在,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视频传播及网络直播对网络速度的依赖程度较大,5G网络的高速率和低延迟必将带来视频与直播的几何增长。特别是短视频,更加流畅的体验、高清的画质更易被接受,或将成为用户尤其是年轻人高频使用的信息获取方式。此外,与传统文字信息报道相比,视频的新闻报道方式信息丰富,细节充分,在5G技术的推动下,或将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两会新闻中心首次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能够有效支撑大屏高清信号编码回传和新媒体手机实时直播,进一步丰富了媒体报道方式和手段。
二、5G时代舆情应对挑战
5G时代高速率、低延时和大容量等特征带来传播的变革,对于相关部门舆情处置与舆论引导工作,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5G时代对舆情应对时效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同年11月《〈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要求,重大舆情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5G时代的来临,舆情传播将比现在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舆情事件从萌芽到发酵再到全面爆发时间大大缩短,舆情传播面临即时化的风险。因此,“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48小时内予以回应”等规定将受到5G传播的挑战。在重大舆情发生后,需要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声,对事件的起因、经过、性质、影响等给出权威定义,展现负责、重视的姿态,获得网络舆论的话语权。5G时代,“第一时间”将会越来越短。
其次,5G时代视频、直播冲击网络舆论生态。5G网络传播速度理论上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因此视频“即拍即传”将完全实现,信息审核窗口期被大大缩短,或将进一步导致虚假信息及“新闻反转”现象出现,冲击信息管理与社会治理。当前,已有不少舆情事件源头来源于短视频,由于发布门槛较低,契合当下网民移动化、碎片化、快节奏的阅读模式,加上比文字、图片更直观,因此易增强网民信任感与参与感,易推动舆情快速发酵及广泛转发传播。
今年3月江苏响水天嘉宜公司“3·21”爆炸事故中,一些造谣者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传播形态,如通过剪辑拼接,将真实视频内容移花接木,并杜撰文字加以传播,加大了辨别谣言的难度,引发次生舆情。3月22日,江苏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江苏发布#微博辟谣#,盘点了一些流传较广的并非盐城响水爆炸现场的视频。微博文末再度呼吁“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对真实保持敬畏”。可以预见,5G技术的广泛应用,此类“谣言视频”将更多出现,助推舆情**发酵升级。
最后,5G时代带来更为复杂的信息管理难题。5G技术推动下的“万物互联”,每一个联网的物体都有可能被媒体化、平台化。比如奔驰最近发布了未来汽车概念,称自己为“未来出行平台”和“下一代媒体”,整个汽车的功能、内饰、外观都将结合智能互联与移动媒体理念来设计。宝马、奥迪等汽车品牌近期也都强调自己未来将承载移动信息终端和智慧媒体功能。这也意味着,未来车联网、智能家居等5G应用都可能是制造网络新闻和产出网络舆论的平台,也可能成为舆情**的“策源地”与“发酵池”。
此外,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大量的信息涌入网络,信息交互性更强,流动速度更快。比如,网民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议题的发起者,完成一个出镜、采访、剪辑、发布等复杂的信息采集任务,并通过5G网络快速传播并产生影响。这将加剧舆论场“众声喧哗”,或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主流声音,舆情**的爆点也将增多。
三、相关建议
一是掌握舆论生成及传播规律,是5G时代舆情处置的基本前提。只有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了解舆情背后的利益诉求,才能真正做好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比如传统对待谣言、虚假信息采取的删帖、封堵等被动手段,在5G网络高速率的冲击下,效果面临挑战,需要相关部门主动回应,提升应对效果。而传统舆情回应“黄金4小时”也可能被压缩到“黄金2小时”“黄金1小时”或更短。因此,面对舆情**,需要相关部门更早发现,更早介入,同把握好“时、度、效”,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最佳舆论引导与处置效果。
二是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是5G时代舆情处置的重要保障。5G时代,相关部门首先应主动用网、触网,不断学习和运用新载体、新技术、新手段,建设网络阵地。通过网络阵地建设,畅通网民表达渠道,从而有的放矢地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并推动问题解决。比如当前不少政府部门入驻微博、微信等平台,开设政务头条号、抖音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如5G时代,视频直播传播将成为常态,面对舆情**,领导干部或将需要在镜头前进行权威发布、回应关切,来纾解舆论情绪、平息舆情。
三是加强媒体技术创新,是5G时代舆情处置的现实路径。互联网时代是技术驱动的时代,新技术正在重构舆论格局和媒体生态。如近年来一些商业平台通过大数据对受众画像,再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推送,实现内容分发“千人千面”。这一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运用编辑推荐的内容分发模式,提高了内容的精准到达率,也重塑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和行为偏好。在当前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国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主流媒体与科研院所、技术企业合作,力争在5G技术发展与升级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把握5G时代舆论引导的主动权。5G时代舆情处置挑战与应对建议
近日,工信部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5G已经具备商用基础。6月6日,该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国内市场期盼已久的5G商用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5G时代的来临,其超高网速、超短时延、超大容量会让内容的视频化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还将把我们带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时代。如何在5G时代做好舆情处置应对与舆论引导工作,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5G时代传播特点
一是传播突破时空尺度,时效性和灵敏性大大加强。与4G相比,5G网络有着更高的速率和更低的延迟。在5G网络下,网络传播理论上能达到10GB/s的最高速度、1毫秒的网络时延。一部10G的视频,5G下载仅需9秒。这意味着,5G时代的信息发送与接收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幅提高媒介传播效率,避免由于接收反馈不及时而造成损失的情况。从空间角度看,5G传播进一步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性。虽然4G的传播技术理论上能达到全球化传播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传统媒体的覆盖范围往往被局限到特定空间内。而在5G时代,卫星互联网和地面5G网络兼容一旦变成现实,将真正实现时空压缩,信息传播将达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边缘地区还是人口密集区,均能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远程交流与沟通。
二是传播突破物理尺度,推动“万物互联”。当前信息传播更多是人与信、人与人之间连接,而5G时代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届时,5G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智能家居、健康管理、智能交通、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均能实现信息传播。甚至有人预测,将来触觉、味觉也可以信息化,而且信息可以变成数据,用一个移动设备就都可以获得。
三是视频传播、网络直播将无处不在,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视频传播及网络直播对网络速度的依赖程度较大,5G网络的高速率和低延迟必将带来视频与直播的几何增长。特别是短视频,更加流畅的体验、高清的画质更易被接受,或将成为用户尤其是年轻人高频使用的信息获取方式。此外,与传统文字信息报道相比,视频的新闻报道方式信息丰富,细节充分,在5G技术的推动下,或将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两会新闻中心首次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能够有效支撑大屏高清信号编码回传和新媒体手机实时直播,进一步丰富了媒体报道方式和手段。
二、5G时代舆情应对挑战
5G时代高速率、低延时和大容量等特征带来传播的变革,对于相关部门舆情处置与舆论引导工作,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5G时代对舆情应对时效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同年11月《〈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要求,重大舆情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5G时代的来临,舆情传播将比现在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舆情事件从萌芽到发酵再到全面爆发时间大大缩短,舆情传播面临即时化的风险。因此,“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48小时内予以回应”等规定将受到5G传播的挑战。在重大舆情发生后,需要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声,对事件的起因、经过、性质、影响等给出权威定义,展现负责、重视的姿态,获得网络舆论的话语权。5G时代,“第一时间”将会越来越短。
其次,5G时代视频、直播冲击网络舆论生态。5G网络传播速度理论上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因此视频“即拍即传”将完全实现,信息审核窗口期被大大缩短,或将进一步导致虚假信息及“新闻反转”现象出现,冲击信息管理与社会治理。当前,已有不少舆情事件源头来源于短视频,由于发布门槛较低,契合当下网民移动化、碎片化、快节奏的阅读模式,加上比文字、图片更直观,因此易增强网民信任感与参与感,易推动舆情快速发酵及广泛转发传播。
今年3月江苏响水天嘉宜公司“3·21”爆炸事故中,一些造谣者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传播形态,如通过剪辑拼接,将真实视频内容移花接木,并杜撰文字加以传播,加大了辨别谣言的难度,引发次生舆情。3月22日,江苏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江苏发布#微博辟谣#,盘点了一些流传较广的并非盐城响水爆炸现场的视频。微博文末再度呼吁“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对真实保持敬畏”。可以预见,5G技术的广泛应用,此类“谣言视频”将更多出现,助推舆情**发酵升级。
最后,5G时代带来更为复杂的信息管理难题。5G技术推动下的“万物互联”,每一个联网的物体都有可能被媒体化、平台化。比如奔驰最近发布了未来汽车概念,称自己为“未来出行平台”和“下一代媒体”,整个汽车的功能、内饰、外观都将结合智能互联与移动媒体理念来设计。宝马、奥迪等汽车品牌近期也都强调自己未来将承载移动信息终端和智慧媒体功能。这也意味着,未来车联网、智能家居等5G应用都可能是制造网络新闻和产出网络舆论的平台,也可能成为舆情**的“策源地”与“发酵池”。
此外,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大量的信息涌入网络,信息交互性更强,流动速度更快。比如,网民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议题的发起者,完成一个出镜、采访、剪辑、发布等复杂的信息采集任务,并通过5G网络快速传播并产生影响。这将加剧舆论场“众声喧哗”,或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主流声音,舆情**的爆点也将增多。
三、相关建议
一是掌握舆论生成及传播规律,是5G时代舆情处置的基本前提。只有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了解舆情背后的利益诉求,才能真正做好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比如传统对待谣言、虚假信息采取的删帖、封堵等被动手段,在5G网络高速率的冲击下,效果面临挑战,需要相关部门主动回应,提升应对效果。而传统舆情回应“黄金4小时”也可能被压缩到“黄金2小时”“黄金1小时”或更短。因此,面对舆情**,需要相关部门更早发现,更早介入,同把握好“时、度、效”,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最佳舆论引导与处置效果。
二是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是5G时代舆情处置的重要保障。5G时代,相关部门首先应主动用网、触网,不断学习和运用新载体、新技术、新手段,建设网络阵地。通过网络阵地建设,畅通网民表达渠道,从而有的放矢地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并推动问题解决。比如当前不少政府部门入驻微博、微信等平台,开设政务头条号、抖音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如5G时代,视频直播传播将成为常态,面对舆情**,领导干部或将需要在镜头前进行权威发布、回应关切,来纾解舆论情绪、平息舆情。
三是加强媒体技术创新,是5G时代舆情处置的现实路径。互联网时代是技术驱动的时代,新技术正在重构舆论格局和媒体生态。如近年来一些商业平台通过大数据对受众画像,再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推送,实现内容分发“千人千面”。这一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运用编辑推荐的内容分发模式,提高了内容的精准到达率,也重塑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和行为偏好。在当前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国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主流媒体与科研院所、技术企业合作,力争在5G技术发展与升级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把握5G时代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四是利用互联网逻辑进行社会沟通的通路建设。 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一对多”的传播特征,在互联网逻辑下,新媒体基本传播形态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在这样的传播形态下,传播质量的高低并不是竞争因素在起作用,而是连接协同在起作用,激活能力、整合能力、连接能力决定其能否成为新媒体“赢家”。
五是在后真相时代要重视“立场态度优先于事实逻辑表达”的传播范式、沟通范式和认同范式。后真相时代的出现是真相共识机制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更大程度上要依赖和自身利益相关、情感同频共振的参照系来决定从哪个维度认同真相。因此,他指出,实现舆论治理,与公众情感同频共振,已成为当今进行社会沟通和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