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农业旅游,就是指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活动、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等资源,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而成的适合广大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为一体的旅游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追求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理念深化,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日益广阔,开发农业旅游的条件日趋成熟,发展农业旅游的成效日益凸现,它必将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因此,围绕“如何加快发展我县农业旅游”这一课题,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一些初浅的看法。一、关于我县发展农业旅游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动力和现实条件。从调研情况看,归纳起来其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性”上:(一)、从宏观形势看,发展我县农业旅游具有必然性。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涵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体体现。农业旅游的兴起,看似偶然,但其实质是必然的。现阶段,我县发展农业旅游,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发展农业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目前欧美、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非常盛行。我国珠三角地区是发展农业旅游起步较早的地方,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始兴农业旅游,到今天为止,广东省颇具规模的农业(农庄)旅游景区达到100多家。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迅速,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的典型。江苏南京把农业旅游开发作为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路,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等各种类型的农业旅游模式,2014年农业旅游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3.48亿元;浙江临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度假村和“农家乐”旅游度假区,2014年250余户农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00万元;上海南汇的桃花节每年一届,2014年4月光9日一天就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其中,仅南汇桃花村就达1万人次;浙江余姚的杨梅节今年开游一周就吸引3万游客前去品梅观光。山东地区的农业旅游也很成功,如山东枣庄、临沂出现的一批万亩规模的石榴园、梨园、枣园、板栗园、银杏园等。上述这些成功案例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有益启示,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二是现阶段人们旅游需求的必然选择。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请帮助宣传好范文 网:WWW.)然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体现,更是人们出游的一种动力。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农业旅游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广大农村的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习俗,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特色更加明显,这为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活动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诉求。据了解,西班牙有85的游客利用周末驾车前往100—150公里以内农场参与农业旅游活动。北京市有40.6的居民把中短途乡间旅游作为双休日休闲的第一选择。由此可见,发展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必由之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基础在于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回顾农业发展史,我国走了一条“以粮为纲——提高粮径比例——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路子,在每个阶段,对农民增加收入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但到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发展农业旅游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必由之路。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加速推进农村非农化,实现一产与三产的有机结合,通过旅游,带动农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文化娱乐、农产品加工,加快产生一批“离土不离乡”的劳动者,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旅游服务业中去;据统计分析,农业旅游每增加1名直接从业者,就会增加相关从业者5名。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业附加值,使农产品多项、多次增值,形成“农业养旅游、旅游促农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据广东肇庆的广新农业生态园统计分析,2014年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营业额收入达1500多万元,其中,农产品直接销售收入仅为20(二)、从我县农村、农业自身因素看,发展我县农业旅游具有现实性。我县是典型的平原江南水乡,农业基础比较扎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有”:一是农业产业化有基础。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县初步形成了三条农业产业带,即以魏塘、大云为主的绿色
产业带(大棚无公害瓜果、蔬菜),以姚庄、干窑为主的白色产业带(蘑菇、食用菌),以丁栅、陶庄、天凝为主的蓝色产业带(淡水养殖)。2014年,全县瓜果蔬菜种植面积达25.92万亩,蘑菇(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630万平方尺,淡水养殖面积达3.64万亩。而且,我县的农产品60销往上海,成为城市居民的理想选择,这为农业旅游开发“农家菜”奠定了基础。二是现代农业园区有亮点。近年来,我县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同时,大力整合农业(渔业)资源,使之做大做强,从而产生了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的现代农业(渔业)园区。如大云的“碧云花园”,由大光服饰有限公司老板投资近2014万元,集花卉生产、科研、休闲、观光于一体,占地达1350亩,其规模、生态、效益在嘉兴地区首屈一指。又如丁栅“现代渔业园区”,占地513亩,涉及20多户渔民,由嘉善六塔鳖业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及销售服务,其养殖的生态鳖享誉江浙沪一带。三是特色农产品有品牌。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我县十分注重品牌建设,不断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并且加大农产品管理及营销宣传力度,从而形成一批省优、市优及省市著名商标。如中国蘑菇之乡、中国蜜梨之乡、中国甲鱼之乡、中国蕃茄之乡、中国鲜切花之乡、中国甜瓜之乡。“锦雪牌”黄桃、“六塔牌”鳖、“惠绿牌”蜜梨、“大云牌”鲜切花等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品牌。上述这些农业成果为开发农业采摘游等旅游项目提供了可能。四是节庆活动有起步。近年来,我县除成功举办中国·古镇西塘文化旅游节之外,许多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结合产业优势及区域特色,也相继举办了一系列的节庆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区域特色的深化。如陶庄镇成功地举办了汾湖河鲜美食节和民间文化艺术节;大云镇举办了花乡艺术节、魏塘镇举办了甜瓜节、惠民镇举办了蜜梨节;尤其是姚庄镇连续举办了五届黄桃节,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黄桃推介上首都北京、锦雪黄桃进钓鱼台宾馆”。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为农业造势,也可为旅游搭台,经过改造,可以转化为农业旅游吸引物。五是城乡一体化有推进。实施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 ……此处隐藏15429个字……名寺古刹回归自然。随着五一节由大长假变为小长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设立,中短途旅游成了旅游主流,而在中短途旅游中,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就成了游客首选。原因就是住烦了高楼大厦,想体验一下土窑洞的感觉,吃腻了生猛海鲜,想吃土饭土菜换口味。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每年有1000万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参加农夫一日游、樵夫一日游,吃农家饭,住农家炕,采摘新鲜瓜果,体验农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双休日每天有20万人在郊区度过。陕西省合川县利用文秘杂烩网滩上的一块湿地开发的合川湿地旅游区,则成了西安市民双休日的旅游热点,成为陕西省的旅游紧点、收入大户。运城市夏县利用一个小型水库开发的泗交漂流项目,每天都有几千游客。就连曲沃海头村的全鱼宴和洪洞县的农家炖土鸡,也吸引了临汾城里的人常常光顾,不预定还吃不上。相比之下,老君山景区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却起步晚、发展慢,都是些星星点点的,虽然属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范畴却形不成产业的“个体户”,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目前仍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与全国、全省及至周边市县相比差距极大。
二、老君山景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老君山景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1、资源丰富。老君山景区作为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级4a景区之一,溪流、泉水、山岭、森林以及古遗址,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加之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众多的农家宾馆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2、条件较好。经过多年建设,老君山景区广大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态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交通条件明显改观、农家宾馆建设方兴未艾,荒山绿化、滩涂绿化、通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的成果都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具备了客源充足、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优势,只要充分利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一定会尽快起步,并且由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成为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发展老君山景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我根据对全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粗浅认识,初步提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尧文化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田园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重点发展并形成“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四种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扩大对外营销,使老君山景区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协调。加快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议政府成立观光旅游农业发展领导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老君山景区,挂牌为老君山景
区农业旅游办,协调全区农业旅游工作。同时引导组建县级观光旅游农业协会,组织实施全区农业旅游开发工作。
2、建立资金机制。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仅靠单一企业,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设中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投融资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群众投入相结合,激发企业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3、完善配套设施。旅游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为农业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加快各景点绿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快捷、舒适的旅游条件。
4、开发旅游产品。产品是旅游业的基础,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结合观光旅游积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起步阶段要把开发特色餐饮作为重点,除传统的烩面、羊汤外,要开发现宰现做的鸡、甲鱼、涝河鱼等。要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如根雕、奇石、花木盆景、草竹编织、绿色农产品等,达到既可为旅游者提供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资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传营销。宣传开发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要善于包装。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办好乡村风情桃花会,还要根据发展情况举办荷花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我区的观光旅游农业,扩大我区观光农业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老君山景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区委、区政府已经把它列为全区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我认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还应该与以下工作有机结合:
1、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要让城里人到了农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时,要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
2、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与农业调产工作相结合。在农业调产工作中,要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的需要,有意识的将相同的作物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壮观的场面,如千亩辣椒、十里桃花,万亩牡丹、千亩鱼塘,甚至更大规模。
3、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凡是区里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交通、供电、水利、卫生、环保、林业等部门都应该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4、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楼房,而要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透发一种依山傍水、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的诗情画意,尤其在绿化上,要克服除了杨树就是松柏的单一树种结构,做到乔灌结合、速生林与景观树结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保护名宅名院、名木古树,建设农耕博物馆,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
6、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
7、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可以促进农业调产、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强化服务、加强指导,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综上所述,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做好规划,
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三年起步、五年初见成效,十年以后,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在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为农业调产、农民增收创造了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范文:凤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湖南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我乡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综合发展调研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