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21篇《教学管理论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教学管理论文》相关的范文。
篇一:教学管理论文摘要:性需要各界的支持,其中转变观念是关键。本文试从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学生转变学习理念,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高校热情呼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被引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的开设,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课程,而首先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研究性学习,社会各界也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教师改变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对普通高中教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据调查,2000年9月,国内有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从笔者接触到的情况看,课程改革实验省市学校的校长、教师基本上还不了解这门课程,更不知怎么实施”。1而一年后,“学校进行的第三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教师以为得到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7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最快,92.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变化。”2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给广大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变革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她)将同时成为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师道尊严”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形式的。由于研究性学习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这样,教师就要重新定位、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教学理念。
2.审视自我、变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会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具体地说:第一,教师要掌握技术,在网络中寻找资料,利用网络建立起交互学习指导方式,通过网上专家,让学生有更多的请教对象。教师还要掌握常见的机软件应用技术。例如,用Excel省时省力,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多姿多彩,演示研究内容;用Access,做好管家。第二,教师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法、比较法、经验法等最基本的教育科研,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应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做出正确判断,从而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因此,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审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必须终身地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紧跟,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
3.学会欣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珍惜学生的每一种思想火花。看到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
二、学生转变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
1.转变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定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很大的转变。具体地说,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行动式的。
2.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索性,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发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呼唤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呼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是呼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研究性学习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3.重视团队精神。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无时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无处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合作伙伴的长处,不固执己见、有商有量,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都是必须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心理的发展,人们发现学习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学生的毅力、自信心,不怕艰难,勇往直前及勤奋、细致、踏实等性格特征。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研究性学习每一个环节中,非智力因素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重视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性的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的态度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前途会产生很大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 ……此处隐藏55260个字……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不重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学历、素质、专业背景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教育部定期对高校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评估,但并没有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也是造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所在。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学历水平较低,大多是专科和本科学历层次,几乎很少有研究生学历,教学管理人员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也不懂得教学规律,缺乏认识、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另外拥有教学管理专业背景的也比较少,很多从业人员不了解统计学、高等教育学、计算机和系统论等专业知识,只能从事一些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例如排课、收材料等,这些工作枯燥且繁忙,从业人员没有时间和动力去进行专业化学习,缺乏专业发展的紧迫感与方向感。有的高校甚至聘请教职工的家属和兼职人员来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无论是责任心还是工作能力上都差强人意,无法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
(二)缺乏自主权
自主权是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自主权就是具有独立处理事务、不受他人或外界干扰的权利。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具有高度的自主权,才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这种情况在中低层管理人员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情只要领导不点头就无法继续开展,导致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想法在繁琐的程序中被扼杀了,工作效率不高。于是高校教学管理中,推诿扯皮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工作是几个部门共同负责,有的工作则没有人负责,相互踢皮球。
(三)队伍不稳
长期以来,由于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学管理工作在人们心中属于没有前途的工作,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缺乏对本职工作的自我认可,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职业动机不强烈,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跳槽率也比较高。部分从业人员将教学管理工作当做跳板,一有机会就考研或者转为教师系列,不能塌心工作,工作积极性自然不高。部分从业人员转向无门,得过且过、人浮于事,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
(四)服务不强
高校教学管理的本质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但部分管理人员存在“官本位”意识,将自己的工作理解成管理老师和学生,在工作时以领导自居,和老师和学生说话时居高临下,口气蛮横、态度强硬,不是从师生的角度去帮助其解决问题,而是将教学管理当成行政管理工作,招致师生的普遍不满。
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
(一)转变观点,提高对教学管理专业化的认识
教学管理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教学管理从业人员都要认识到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首先,高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共同制定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制度和方案,具体包括教学管理人员的身份编制、晋升渠道、培训机制、考核指标、薪酬待遇等事项,用制度来规范和指导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要认识到,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教学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向研究性和专业性方向过渡,教学从业人员要积极配合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工作,将其作为提升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把好源头,完善用人制度
专业化的管理队伍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储备,高校应根据教学管理的专业发展需要,完善教学管理用人制度,设置严格的用人标准。在学历方面,要招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研究生有着较长时间的高校学习经历,具有一定科学研究经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能够创造性的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在专业背景方面,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等专业背景,熟悉教学运营管理,掌握现代高等教育理论等,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的技能,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管理,熟练使用高校办公管理系统。当然,不同的高校在教学模式、学科设置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管理人员招聘上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择优录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三)完善培训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
培训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面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十分必要。高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分批次地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把他们的学习、培训、进修纳入学校教师培养计划,由于高校管理人员所在的管理岗位不同,从事的管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培训内容要多样化和针对化,例如校级和院级教学管理人员的视野、角度、管理权限和作用都有一定的差别,校级教学管理重规划、组织和协调,院(系)教学管理重实施和反馈。培训时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传授不同的培训内容。同时,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对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鼓励他们形成学术科研成果及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学术团体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协助教学管理人员加入官方或民间的学术团体,加强同行间工作及学术的交流,发挥职业自律精神,促进互助与合作,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让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去。
(四)建立教学管理队伍评价指标体系和反馈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反馈机制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效能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人员评价主要是领导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不完善,评价结果缺乏应用性,这也是造成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的原因之一。为了推动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就需要高校建立科学的、规范的教学管理队伍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包括同行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领导评价等。评价指标要能够体现或反映教学管理队伍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教学管理人员配备、相关制度建设、业务管理流程及标准、特色服务及亮点建设等方面,以体现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同时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应用,考核不合格的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停止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予以奖金激励、职务晋升以及表扬等多种激励。总之,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高校应转变观念,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春华,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xx(5).
[2]薛小平.高校管理队伍职业化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xx,5.
[3]王兴杰.大学中层管理人员聘任工作的基本走向[J].理工高教研究,20xx,1.
[4]谭芙蓉.对加强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xx,2.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