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要唤起学生美好的想象
教无定法,但应教学有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长期的教学探究中,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如果能唤起学生美好的想象,就会突破难点,化难为易,达到很好地教学效果。下面我以对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杜甫的《春夜喜雨》的教学分析为例,来谈谈古诗词教学如何唤起学生美好的想象。
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编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首古诗。我们可以怎样教学这首诗歌?诗歌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呢?
我们看教材的编写意图。单元导语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提了两条教学要求:“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和“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这一句话,和这两条要求,向我们提出了本单元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想象”,想象山川湖海的美丽,用想象“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我们再看教材编写的练习。教材中有两道练习与这首诗歌有关,一道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另一道是“《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说”。从练习看,这首诗歌的教学有两个要点,一是读背,二是通过意象“月”感受诗人情感。
我们再看诗歌文本特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歌,作者叙事写景,融情于景,将“愁绪”蕴藏在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寄托在所凭借的意象之中。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就必须带领学生还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
综合以上三点分析,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景和表达的情感”上,教学方法就落在了“朗读”“想象”和“比较”上,综合重点和方法,我们可以将教学的关键浓缩成一点:“焕发学生对诗歌美好的想象”。
下面,我再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春夜喜雨》为例,这首诗的内容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这一首诗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定:
1、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背诵这首诗,发挥想象,感悟古诗之美。
2、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雨的美好,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3.启迪灵性,发展语言,进一步拓展阅读。
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无论是三个教学目标还是教学重点,都强调了想象在学习这首诗中的重要作用,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古诗之美,感受春雨的美好,以及发展语言进行对古诗的改写,都要运用想象,离开了想象,对这一首诗的理解就起不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春夜喜雨》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总领全诗,“好”是这首诗的文眼,全是始终围绕“好”字来议论、描写、抒情。同学们想一想,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表现春雨的“好”呢?作者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着这样的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这两句诗是紧扣首联的“好”来写的。大家想一想:春雨有哪些好处?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萌发、生长,春雨为大地穿上了绿装,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的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同学们展开想象:诗人可能先是在屋里,听到春雨轻轻洒落的声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来,他会怎么做?诗人推开屋门走了出去,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晓看”二字说明了这两句诗是诗人自己的想象。由“春夜喜雨”,诗人不禁想到了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儿遍地开放,那一朵朵花儿沾着雨水,显得沉甸甸、红艳艳的,整个锦官城一片“红湿”,万紫千红,汇成了花的海洋。其实,诗人想到的可能还不止这些,同学们大胆想象,诗文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会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诗人想到农民会在雨后播种,麦苗喝饱了雨水有长高了一截,人们开始踏青赏花了等等)。
作业的布置也可以运用想象,想象画面作画,根据文意发挥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散文,发挥想象,根据文意,写一篇小故事等形式。这样无论是根据诗文作画,还是写散文、编写小故事等方式,都需要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把画面描绘的生机盎然,丰富多彩,把散文写得形象丰富,吸引读者,把故事编得曲折灵动,生动感人。也可以反其意而设计作业:如果没有这场春雨,今年农作物的收成会不会像往常一样高呢?农民们这一年以来所落下的汗水会不会白流?这一年以来积累的辛苦会不会就此付诸东流?
总之,对《春夜喜雨》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分析突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文意境的体会,还是课后作业的布置等教学环节,都需要“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那么,古诗词教学如何唤起学生美好的想象呢?
第一步,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为下一步的想象打好基础。这个步骤,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甚至可以是逐句翻译。这是教学的基础性环节,一方面为进一步的想象做铺垫,另一方面也是要照顾班级中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
第二步,朗读诗歌,想象诗歌美好的画面。这个时候,带领学生用不同的节奏和方式朗读诗歌,以感受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走进诗歌的意境。读的语速和节奏尽量慢下来,要做到声音中有画面,脑海中要有画面,要读出画面感,即朗读时要用想象去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三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描述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引导学生“添油加醋”,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或者说的简单一点,把“诗歌翻译”进行“扩写”,写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细节”和“心跳”,将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这个“原野”是什么样的,是怎样的一种“空旷”“开阔”?“天”是怎样的,是怎样的“低”?“树”又是怎样的?“原野”和“天”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是怎样连接到一起的?“江”是怎样的清?“月”和“江”又是怎样的关系?“人”此时此刻的状态、神态和心态是怎样的?这样一想象,一描述,我们就见出了这个意境的“阔达”,就见出了作者的“心胸”,就看出了孟浩然“客愁”中的“旷达”,就感受到了盛唐之气象。通过想象,诗歌的意境阔达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心胸旷达了,写作水平提高了。
第四步,比较两幅画面。按照练习的要求,让学生比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诗。这里的比较,可以由浅入深逐步进行。首先比较两句诗中的“物象”,各自写了哪些物象。也可以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进行比较。其次,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加以描述和联想,进而感受到这些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再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比较两首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首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不同,教师可以选用两张“典型图片”作为支架,以帮助学生“描绘”“走进”和“理解”诗意。
古诗词教学,要唤起学生美好的想象,在想象中感受诗境之美,诗意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之美。这种“美好的想象”,以诗歌的字面解释为基础,以朗读体味心中默想为起始,以问题展开具体描述为关键,并在赏读比较中得以升华。这种唤起学生美好的想象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