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大班数学说课稿共含7篇,由的会员投稿推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大班数学说课稿大班数学说课稿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一、说教材:
6的组成是基于5以内的组成之上的。我利用6朵花出现的不同特征,将6朵花分为两份,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判断能力,一方面也总结出6的5种分法。在这一阶段孩子初步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由于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借助于孩子操作图片进行教学,为孩子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活动的一些要求我将本次的目标设为以下几条:
1、能根据花的不同特点如:经脉、花瓣、颜色、大小、叶子的不同给花分类,注意每次分的时候要把整个一起分。
2、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组成的规律,知道6有5种分法,在写的时候按照数字排序可以减少分法的遗漏。
3、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探索数字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6的5种不同的分法。
难点:在操作过程中按照花的不同特征给花分类,知道每一次都要合起来在分。
四、教学过程
一、给花朵分类
在幼儿的观察中认识6朵花的不同特点。根据每一部分的两种特点给6朵花进行分类。分的时候教师要讲明白是将6朵花按两种特点分完了再合起来,然后再分。在操作过程中我让孩子将分好的结果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的操作才有总结性的分析。在交流的时候也能通过自己的记录纸验证自己操作过程的正误。
二、花转换成点
由分好的花转换为点,这个过程是将实物概括为数字的一个辅助,由实物过渡到对应量的点最后到数字孩子们在这样的思路中更容易理解6的分合式是怎么样演变过来的。
三、用数字列出分合式
点到数字对于孩子来说就比较简单了,整个过程层层深入,孩子的兴趣也被调了起来。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轻易地总结出6的分合。
四、总结分合式中的规律
孩子们从2的分合一直学到到6的分合,但是对于其中存在的规律只有少数部分孩子能察觉。为了让孩子在写分合式的时候更方便,教师让孩子观察数字间存在的规律,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是12345,54321,分合式左右两个数字位置互换总和不变。孩子们在观察中提高了探索数字间规律的兴趣。
五、游戏
游戏是用轻松的方式对本次活动的巩固。教师将6朵花藏掉几朵孩子根据出示的花的数量说出具体藏掉的朵数,这是已知总数和分数算出另一个分数的数学推理。孩子们在游戏中心情愉快,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教案:
6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花的不同特点如:经脉、花瓣、颜色、大小、叶子的不同给花分类,注意每次分的时候要把整个一起分。
2、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组成的规律,知道6有5种分法,在写的时候按照数字排序可以减少分法的遗漏。
3、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探索数字的规律。
活动准备:
花朵大图和小图、分类的大图和小图、点子图、每人两个盘子、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花朵
教师直接提问:我手里有什么?有几朵花?
他们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回答出示标记图。
师:6朵花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请小朋友根据这6朵花数一数每一种花有几朵,把6朵花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把答案写在一张纸上。
二、幼儿操作
小朋友们回到座位上,每人取一份花朵根据纸上的标记记录下每种花有几朵。
三、交流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回到座位上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根据花的花瓣分有…朵是圆形的,有…朵是三角形的。
请几个幼儿说说自己的答案,教师将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的标记上。
四、花转换成点
1、出示由点表示的分合式
师:如果我用6个点表示6朵花,那么6朵花中分出来的1朵圆花瓣的花和5朵三角形花瓣的花怎么来表示呢?
2、幼儿上来继续填写
3、幼儿一起读一读:“6个点可以分成1个点和5个点……”。
五、用数字列出分合式
1、师:如果我用数字6表示6个点,那么接下去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分出来的点呢?
幼儿上黑板写一写,引导幼儿一起读一读。
2、数数6有几种分法。
六、总结分合式中的规律
师:我们观察一下黑板上写好的6的分合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是12345,54321。
两个部分数有交换的现象。
七、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
我手里有6朵花,现在我藏掉几朵花,你们猜猜我藏掉几朵花。
小朋友根据6的分合说出答案。
游戏多次进行。
师:课后,我们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玩玩这个游戏。
第2篇:大班数学说课稿这篇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一、说教材:
守恒包括数的守恒、长度守恒、液量守恒、物质守恒、面积守恒、质量守恒、容积守恒等。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物质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形状、一定的大小和长度等特征。守恒概念在数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影响着其他相关概念的学习。守恒概念的发展,有助于儿童运用逻辑思考来进行数学与自然科学。为使幼儿能对数量守恒进一步的感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大班幼儿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益性明显发展,能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概括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增强,但仍显表面化、肤浅化。
本节活动中数量守恒是以10以内数的守恒,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数的守恒,通过自身的操作,初步感知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总数不变的数现象。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摆一摆中理解数的守恒,使幼儿对数的守恒有初步的概念。数的守恒是指物体数目不因物体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等的改变而改变,物体的数目与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及排列疏密没有关系。
二、说活动目标: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精神及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此处隐藏8154个字……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引导幼儿学习二等分。
(1)出示一根绳子,请幼儿想一想,这根绳子要分成一样长的两段,应该怎样分。请幼儿动手分。
①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鼓励幼儿积极动手,重点强调要分成一样长,让幼儿探索发现从折痕处剪,才是正确方法。
②教师小结:像这样把细绳分成相等的两份叫二等分,等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一半。
(2)出示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片,引导幼儿尝试将它们分成两份。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发现有不同的分法应积极鼓励。
(3)讨论: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分成二等分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正方形3种,圆形1种,长方形3种)
(4)启发幼儿想办法验证分出的两份一样大,理解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一半。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分出的两份一样大吗?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多少?分出来的两份合起来会怎么样?
教师小结: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一半。二等分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二份。把分开的两份合起来会变成原来的图形。
2、出示实物,引导幼儿学习四等分。
(1)出示正方形,请幼儿想一想,这个正方形要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应该怎样分?请幼儿动手分。
教师小结:四等分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四份。(教师演示)
(2)出示圆形、长方形纸片和绳子,引导幼儿尝试将它们分成四份。
(3)讨论:圆形、长方形纸绳子分成四份有几种不同分法?
小结:圆形1种,长方形3种,绳子1种。
(4)启发幼儿想办法验证分出的四份一样大,理解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四份之一。
3、幼儿分组操作:《两个好朋友》、《分图形》、各种食物学具,教师个别指导。
4、活动评价。
巩固二等分、四等分概念。
第7篇:大班数学说课稿小编推荐:更多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设计意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能力为基础。本班幼儿已经已有5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是以点数和游戏的方式获得的,但只是两个数字的分解和组成,且比较零散,而本次数学活动是在此基础之上学习5的多种方式的分解和组成,这是在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之内,能够对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次数学活动借助了晒鱼的操作情景,来体验学习5的多种组成,将抽象的数概念在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情境下转化,让幼儿充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具体贯彻实施。
二、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纲要》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对本班幼儿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经过不断的修订,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活动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
2、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以及数学活动的乐趣。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大班幼儿已经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难点: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次活动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指南中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那么,在本次数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展示鱼架,让幼儿认识点数和斤数对应的三种鱼(一斤鱼、两斤鱼、三斤鱼)
将点数和斤数对应起来,让幼儿有更直观的认识,将符号与实物小鱼结合起来,这是符合本班幼儿点数的经验的,这是提升幼儿数经验发展的关键点
2、教师让幼儿自由晒5斤鱼,即把鱼上的回形针夹到麻绳上。
在这个环节中,请幼儿自由晒5斤鱼,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操作体验的机会,感受。
3、展示并让幼儿自主表达5斤鱼的不同晒法,在师幼互动中在展示板上呈现4种晒法。
通过点数的方式让幼儿体会物体的数量不会因为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本次活动中,让幼儿从小中大三类鱼中自由晒五斤鱼,并让幼儿自主表达。请幼儿在自主表达5斤??的不同晒法,让幼儿初步体会重量一定,
4、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多,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5、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少,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对幼儿的任务提出了不同层级的要求,从自由的晒五斤鱼,到具体有条数的要求,让幼儿感知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基数的不同(一斤鱼、二斤鱼、三斤鱼),数量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组合是有规律的,让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感知到这一总量一定,数量的有规律的变化。
6、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快速晒出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送给客人老师。
最后的任务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晒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从晒五斤鱼到晒十斤鱼,这是对于幼儿的数概念的更高要求,在个体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于同伴合作的形式,在同伴互助交流中,对于幼儿的数经验有进一步的提升。
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7篇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