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是指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职责、义务,也可以说是为保证自己能在社会中持续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对社会的付出。社会责任感就是由此引发的自然真情实感。
在美国一个夜晚,一位老太太在空荡无人的大街上行走,却十分认真的遵守红绿灯的交通规则。国人记者对比了本国的状况,总想对其内心的活动进行一次追问:你在没有任何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直接走过去呢?老人的回答更让人汗颜:我走过去是安全的,但是万一恰好被一位躲在某个角落里的孩子看到,下一次他就可能会学我,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一位老太太对自己的行为是如此的负责,他想到了孩子,他人!只有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会做的如此平凡、坦然!
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要靠我们的教育,教育关键的又是教师。因此,首先就是要我们的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这个社会来说,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不光是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要有积极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解的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带来的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灾难性的后果。
对教师而言,社会责任就是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为自己的学生付出。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当是一个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富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时代呼唤教师必须要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楷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师德高尚,勤奋工作,特别要以身作则,热爱学生,点拨迷途的学生,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关心国家、社会、民族、他人的人。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自身形象
教师自身的仪表和语言,要成为学生学习效法的榜样和楷模,才有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内在的气质美、性格美,同时也要给学生仪表美和语言、语调美。教师的衣着具有较强的外显性,最易为学生所感知,并由此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教师无论多忙,一定要干净、整洁、端庄、和蔼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绝不能蓬头垢面或者袒胸露背地面对学生。实践证明,教师的衣着仪表足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行为方式和对教师本人的态度。教师美好的形态,能够增强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劳动的重要工具,是形成教师文明礼貌的重要内容,对教师的教育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教师在课堂内外如果声音沙哑,口齿不清,土话连篇,甚至骂骂咧咧,高门大嗓,吐沫四溅,语言粗鲁,不仅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相反会被学生所冷漠和厌弃,学生对他只有敬而远之。教师高尚文明的举止、言谈、仪表风度,既是教师素养的体现,又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的首要条件。
2、讲究技巧,踏实工作
教师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使者。一位受学生信任和欢迎的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精通教学业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精通本行。教师通过辛勤的劳动,以渊博的教学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范围,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己驾驭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利用求未知数x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时就采用了一些新方法。题目是山坡上栽满了松树和柏树,松树有250棵,比柏树多120棵。柏树有多少棵?“如按教材上方法”就是直接设要求的数为“x”,然后打等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方程再解答。而这道题的难点恰恰就是找等量关系式,学生找不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也就解答不出未知数。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算术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很快就根据题意列出算式:“250-120=130(棵)”,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此算式变形成另外的两个算式:“120+130=250,250-130=120。再把此两个算式中的“130”换成要求的问题“x”,这样学生很快就列出了含有未知数“x”的等量关系式了。即:120+x=250或250-x=120”。通过这种方式寻找等量关系,不仅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用含未知数x的方法解答应用题,而且还掌握了用“算术方法”与用“含未知数x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教学活动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针对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补充原有知识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调整、充实、提高、完善自己,才能适应新条件下的新要求,才能树立教师学而不厌,追求不息的好形象。
三、关注、关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具有各种思想活动的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喜欢和信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给予热情、全面的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要熟悉和了解学生在班集体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知道每个个体的优点、缺点。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性格特点是什么,形成性格特点的外部性格是什么,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走访学生家庭或与家长经常联系,并从平时的细微观察中去了解熟悉学生的情况,尽可能拓宽和学生接触、交流、相处的范围,以增进彼此了解和心灵的沟通,从而奠定因人施教的基础。例如:我班一个学生是性格活跃、思维敏捷、好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教师引导得好,将是一名好学生,否则,会产生不少麻烦。根据这一情况,我首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到该生从小父母离异,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的娇惯,养成了好强、好动、依赖的生活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我便经常进行个别交谈,了解他的思想,肯定并表扬他关心班集体,劳动积极,有上进心、好胜心等好品质,同时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希望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自我约束
能力,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争当各方面表现的优秀学生。他听了我的这番话后,非常感动,从此,他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无论是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都愿意向我诉说,让我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为了鼓励他,我还将他选为班上的劳动委员。
其次,教师要关爱学生;
在5.12震灾中,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教育局机关、学校师生、人民子弟兵、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全力投入抗灾抢险中。在清理废墟、抢救被埋师生过程中,见到向倩老师自己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三位学生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灾害,保护学生。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的向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让我们永远铭记住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人民教师,他们 ……此处隐藏16138个字……吧?其实不然,创造并非科学家的专利,而是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佩特罗斯总结出衡量早期创造能力的准则有以下六点:
(1) 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观点解决所探求问题的能力。(司马光砸缸)
(2) 把常规方法转用在新情况的能力。(杨梅的剪接)
(3) 确定完成任务顺序和循序完成它们的能力。(去野炊)
(4) 想象力、思路的新颖性和发明才能。(如何用一节电池拉动一辆汽车)
(5) 善于发现新的用途和新的课题。(诸葛鼓)
(6) 善于应用已有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曹冲称象)
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校有校风,班有班风,家应该有家风。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家庭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和谐的。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不管家庭成员有多少,也不管地位及年龄差距有多大,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应该是自由自在的,而不应该是压抑的、紧张的,甚至是恐怖的。就目前而言,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恰当的表现主要有两种: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学校老师的话,在家里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另一种是孩子说了算,孩子是太阳、是小皇帝,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办。这两种家风都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宽松愉悦,有事大家商量,共同想办法,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 经常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最高,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这是有例证的:如狼孩、猪孩)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
鲜事物。因为我们身处农村,可带孩子去城市,让他们认识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等设施;还可以逛动物园、公园等。住在镇上的,可带孩子去农村走走,让他们认识认识农作物、家畜家禽以及欣赏欣赏田园风光,了解花鸟草虫的生存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3、 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探索性玩耍。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聪明的孩子。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积极鼓励而且要创造条件,必要时,也可一道参与玩耍,探索性玩耍,就是要鼓励孩子玩出新的花样,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玩法。在对孩子的玩耍方面,要纠正三种不正确的做法:一是为了安全,不让孩子孩子玩。安全当然是重要的,但不能杞人忧天、因噎废食,而且安全也有个程度问题。二是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玩。有些家长把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全身名牌,生怕因玩耍而弄脏衣服。卫生确实需要讲究,但不能影响必要的玩耍。三是怕损坏物品和玩具。有些家长虽然给孩子买来了各种玩具,但不让孩子自由地玩。有些家长不准孩子摸或摆弄物品,以“要弄坏的”相威吓,教育孩子爱护东西是对的,但不能要求过严。总之,孩子不能不玩,因为玩不但可以增长智慧,还可以直接培养动手能力。
4、 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各样的提问、行为。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这其实在那些大科学家年幼时也都发生过这样的事,如:牛顿小时候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就提出疑问,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飞呢。瓦特看到水开时壶盖动了,这个现象提出是什么使壶盖到了的疑问。作为家长都应该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对待。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出现以下三种错误态度:一、是强行压制提问。好“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没看到我正忙着?”“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这类话语应力求禁止。二是欺骗搪塞。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了,但又怕丢面子,就胡编乱造一些所谓的答案来欺骗和搪塞孩子,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也会影响家长自身的威信。三是解释得太深太难,让孩子听不懂。这三种态度都不利于孩子创造精神的培养。对孩子的提问,家长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家长如不能回答,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
一道探索。大家都知道飞机是莱特兄弟发明的,他们小时候看到月亮挂在树梢的情境,就爬到树上想去摘月亮,但没摘到他们的父亲看到了,并没因此去责怪他们的顽皮,而是对他们说:“月亮在天上,如果你们能造出一种能载人的鸟飞上天空就能摘到月亮了。”我想莱特兄弟的最后成功和他们父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5、 不时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条思路想想的好习惯。这样可以防止定向思维的形成。如家里买了一条鱼,可问孩子:除了蒸以外还有什么吃法?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还能说出别的用途吗?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树倒了,菜淹了,这些害处是明摆着的,那么,这场暴雨就没有点儿益处吗?等等。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因此,家长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
6、 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训练的方法一般有: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比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2、许多家长平时都给孩子讲故事,不妨在讲到一半时,戛然而止,让孩子根据前面的情节严重续接故事。3、看文字画。可提供一些文字(或口语),让孩子把文字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4、进行概念的联结起来。比如“石头”与“电脑”,这两个概念本不相干,但通过“玻璃”和“屏幕”,就构成了相关的概念链:石头——玻璃——屏幕——电脑。5、鼓励孩子直接编创故事。孩子平时都爱听故事,听到一定数量后,可让孩子自己来编故事。
当然,家长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因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具体的经验只能从具体的生活中来。这有待于我们家长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默认推荐其他精彩文章:教师的爱与责任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的爱与责任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爱与责任》师德心得体会
论教师的社会责任
学习丛飞事迹心得体会-爱心丛飞与社会责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