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困局及其破局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困局及其破局,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就像一套操作系统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像是一台电脑的操作系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操作系统,可能再强大的应用软件都没法运行甚至装不上。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只有那些电脑达人、电脑工程师能够意识到,但是我们普通人在使用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正如家庭教育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当我们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像一台预装了操作系统的电脑,而学校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些应用软件。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这个操作系统,而常常在里头装很多的应用软件,最后大家知道的结果就是要么装不上去,要么就没法运行,或者说运行的质量非常差。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能说明系统对于我们自身的重要性,这是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彼得·圣吉讲的一个故事。有一年他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亲眼所见一个人掉进了一个漩涡里。冬天的时候水很冷,那个人本能性地挣扎,想游到岸边去,但是他是游不过去的,于是他在这个漩涡当中绝望地游了30多分钟,由于寒冷和体力的消耗,最终被淹死了。当他从水面上消失以后不到一分钟,他的尸体就在岸边出现了。彼得·圣吉说,那个人用他全部的精力,花了半个小时想尽力做到而没做到的事情,在他死后不到一分钟就做到了,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不知道他处于这样一个漩涡当中,他如果不挣扎的话,顺着那个漩涡往下沉,那下面的暗流就会把他冲到岸边。所以有时候我们在不知道系统存在的情况下,那些努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常常对问题本身形成了强化。所以,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我们是处在一个“场”当中,这是一个看不见的“场”当中,也是一个看不见的系统。所以当我们看到问题的时候,往往这个问题并不出在问题所在的地方,而出在这个“场”。这也就是说,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和“问题家庭”。
父母是“园丁”,而不是“木匠”
有一本书叫《权力和影响力》,我们父母跟孩子的关系里头很容易陷到这种权力结构当中,而不是一种影响力当中。父母应该扮演的是园丁,而不是木匠。木匠的工作在于打造,实际上更应该像园丁一样,你提供温度、土壤,提供一个好的生态,让植物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去成长。
这里讲一个犹太人的故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爱因斯坦,他是一个高考落榜生,通过补习一年考上了一所二三流的工学学院。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工作,到中学里代课三个月,最后是同学的爸爸在专利局给他找了一份工作,恰恰通过专利局的这几年研究,让他得了诺贝尔奖。如果按我们现在的设计方式来说,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失败的人,因为他没有考上大学。所以说我们身处一个很不幸的时代,我们中国流行过度教育,或者说,就是家长对于子女教育过程的过度设计和过度干预,导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升学童话和神话,例如哈佛女孩刘亦婷。我非常关注这个女孩将来会怎么样,我也非常关注那些少年班的学生会怎么样。实际上,我们社会的太爱相信这些神话,却忽略了那些不被人关注的孩子。人生是一场长跑,绝对不是在初期起跑时跑在前面的人最终也会跑在前面。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父母现在对孩子的投入不是教育投资,而是一种教育消费,而且是过度消费。听说北京的`某个小学收赞助费高达35万,还供不应求,为什么?因为它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市场,已经进入到类似于奢侈品市场的逻辑里面。奢侈品的逻辑是,价格是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商品价格不足够高,它就没有价值。我们的教育消费陷入了这样一个逻辑当中,像买名车、名包那样去购买孩子的教育,其后果非常地令人担忧。
“川菜式教育”与“粤菜式教育”
英语的教育“Education”的本义是引导、调动,而不是灌输、打造。如果我们把尽可能多的资源灌输到孩子身上,用像做川菜的方式,就是大量地使用各种调料,而且这种调料是相当固定的、常规的调料,最终得到的味道一定是调料的味道,而不是菜本身的味道。目前这样的教育在中国非常流行。而我觉得应该值得提倡的是粤菜式的教育,实际上粤菜是强调的把食材的味调出来,他们把盐叫做上味,有时加盐的目的不是为了有咸味,而是为了把菜里头的味道给调动出来。教育本身的含义应该就是引导,就是一根导管把它导引出来。我们现在的父母常常不是在为子女而是在为自己设计未来,在子女的身上表达着他们的自恋,或掩饰着他们的自卑,像古人用想象力“打造”龙一样打造孩子。孩子已经而是为一个,承载着的。所以我们应该回到一个更强调影响而不是管理,更强调失控而不是控制的这样一种教育模式当中。
还有一个故事值得跟大家分享,就是IBM沃森父子的故事。小沃森是一个非常调皮、不成器的孩子,他酗酒、赌博,完全不听父母的话,父亲对他的前途非常地担心,但因为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老沃森只能把位置传给儿子。后来,他发现他的儿子远不是他认为的那么糟糕。IBM在老沃森时代只生产三样东西,就是磅秤、奶酪切片机和制表机,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可他的儿子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不像他的父亲那么保守,也正是因为他的好赌,他摆了一桩非常大的赌局:用四年的销售额--50亿美金的研发费用研制出了S360,使IBM从一家中小企业变成一个国际巨型公司,从一家生产低端产品的公司变成了一家引领世界计算机潮流的公司。计算机前40年的历史就是IBM的充满奇迹的历史。所以,父母不要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设计观去设计孩子,这样会让自己陷入痛苦当中,最重要的是可能会断送孩子的未来。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或者说没有“问题父母”只有“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它是一个能量场,要解决问题,一定不是解决这些症状的东西,而是要像太阳让那个人脱掉衣服一样,用迂回的方式去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让问题自动地消失而不是加剧。所以,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不应该充当家庭教师来管教子女,而要充分考虑与子女的心智模式相关的各种变量,通过变量的调配改变来影响子女。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把各种各样的味道调动出来,这是一种可取的教育观。
第2篇:家庭教育的困局及其破局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家庭教育的困局及其破局范文,送一篇给你。
陈景润育子有方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儿子上小学后,常 ……此处隐藏2428个字……多年来夺冠的最年轻的钢琴家。世界的目光顿时聚焦在这位18岁的青年人身上。 偶然机会步入钢琴之路。熟悉李云迪的人都说,李云迪似乎是专门为钢琴而生的,他对音乐有着异乎寻常的天赋。据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回忆,年轻时的她很喜欢舞蹈和音乐。在怀孕的时候,还经常听一些古典乐曲,《梁祝》是她放得最多的一首。李云迪降生后,似乎也继承了母亲对音乐的爱好。1岁时的李云迪就能把一首《回娘家》唱得绘声绘色。此外,他对各种乐器也情有独钟。有一次,小云迪在商场里看到了一个儿童手风琴,说什么也不走,非要爸爸妈妈给他买。在他4岁生日那天,终于如愿以偿,他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件乐器,一个最简单的儿童手风琴。最后,他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重庆市少年宫的钢琴培训班。为了鼓励孩子坚持学下去,不懂乐理的张小鲁每天只有陪读,回来再教给儿子。经过几个月的启蒙,云迪的音乐天赋很快显露出来,而且进步神速。1987年3月,5岁的李云迪从重庆到成都参加四川省少儿手风琴比赛,夺得了第一名,他体验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掌声和成功。
伴随着他在音乐上的飞速长进,云迪的儿童手风琴也换成了120贝司的大手风琴。琴的重量对一个不到7岁的孩子来讲自不用说。更让云迪苦恼的是,重庆闷热的天气,常常使他几首曲子弹下来,稚嫩的前胸便热起了一片片通红的痱子。李云迪哀求妈妈:“能不能让我弹一个不重也不热的琴。”父亲嘴上不说什么,可心痛得要命,几经商量后决定:改学钢琴。当时,李云迪的父母每月收入加起来只有200多元的月收入,买一架二手钢琴也要4000多元。李云迪的母亲说:“云迪他爸那年刚好从部队专业,有笔转业费,就全投到这里来了。”云迪此时艺术天赋的展露似乎也是有意要来安慰父母的。他在重庆市少年宫刚刚学了3个月的钢琴,老师就对他的父母说:“这孩子领悟能力太强了,我都没法再教他了。”于是再换老师,可得到回答仍然如此。后来经朋友介绍,李云迪于1991年投到了四川省音乐学院附中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的名下。但教授家在成都,李云迪和妈妈每天要往返于成都和重庆之间,学琴要紧,但功课更不能耽误,这是云迪母亲对他的要求。于是,坐在火车上写作业,手心上温习学过的汉字成了李云迪经常的功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但教授的出现,使李云迪逐渐从一个有天赋的琴童向钢琴王子迈进。1993年,李云迪获得了重庆市首届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1994年,他获得了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同年,他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四川音乐轩辕附中。 飞扬的乐章伴随着家的奉献。1995年,但教授应邀到深圳艺术学校任教,李云迪是跟是留,已经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变动。父母毅然决定,但教授到哪,云迪就跟到哪。也就是从这时起,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辞去了工作,专门来深圳陪读,从此就没再找过工作。她说:“我把陪儿子练琴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对于许多学钢琴的孩子来说,往往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张小鲁说:“我每次陪儿子练琴,都是非常非常用心地听。每天陪上
5、6个小时,我并不觉得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既然付出了精力,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也许正是张小鲁执着的性格,使得李云迪很佩服她,也很听她的话。有一次周末,李云迪家里要来亲戚,他一听便高兴了,“正好今天不用练琴”,他央求妈妈。“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轻易改变。”张小鲁严肃地对儿子说。于是,他们把活动时间往后推,云迪比平时提前一个小时开始练琴,提前完成了作业后,才高高兴兴地和家人出去玩。张小鲁觉得,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云迪需要大人的随时提醒。有些原则的事情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一旦孩子形成了习惯,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李云迪也很理解妈妈,“其实我妈管得对,只要我完成了每天的正常学习任务,看电视、打乒乓球这些我喜欢的事情,我妈从来不干涉我。”张小鲁的执着还表现在她对钢琴的领悟,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她和儿子达成了一种默契和理解。一次,在一旁陪练的张小鲁发现云迪练习的曲子没有一点感情的投入,很不满意地转身便走。李云迪的印象中,母亲对音乐始终是同样的挚爱,此时受到母亲的冷漠,李云迪很在乎,重新一遍遍地用心练,直到看到母亲的笑容。李云迪经常对同学说:“我妈的耳朵特好使,谁也别想骗过她!”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李云迪对钢琴全身心投入的背后,他的父亲也在默默做着一切。这位目前在重庆某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工作的中年男子,说起儿子李云迪显得异常朴实和平淡:“其实,云迪的性格可能有点像我,不太会讲话,但他内心很丰富。我现在只能在周末回家看看,儿子大多数时间是在练琴,我也不好打搅他。不过我还是经常给他们娘俩做点好吃的。”熟悉李家的人悄悄地说,李川在外面也是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男子汉,一个人担负起全家的经济来源。一回到家里,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的活就全被他都包下来了。每周日回广州前,他还把煮好的汤放在冰箱里给妻子和儿子留着。 个人想法:
在李云迪的成长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亲——张小鲁。
张小鲁是一位爱教相融、严慈相济的母亲。小云迪在商场里看到了一个儿童手风琴,说什么也不走,非要爸爸妈妈给他买。终于,在他4岁生日那天,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件乐器,一个最简单的儿童手风琴。为了满足小云迪的兴趣,爸爸妈妈把他送到重庆市少年宫的钢琴培训班。而为了鼓励孩子坚持学下去,不懂乐理的张小鲁每天只有陪读,回来再教给儿子。而之后因为心疼小云迪每次弹完风琴前胸都热起痱子,便把家里仅有的钱拿来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钢琴。可见,张小鲁在小云迪的兴趣爱好上的投入是毫不吝惜的。当然,现在的家长似乎对孩子的艺术爱好的培养也挺大方的,只是她们忽略了孩子是否是真的对其有兴趣,只是一味的强迫孩子,这种教育方式难免有失偏颇,事倍功半。之后小云迪师从但昭义,但是1955年但教授应邀到深圳艺术学校任教,李云迪是跟是留,已经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变动。但是父母毅然决定,但教授到哪,云迪就跟到哪。也就是从这时起,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辞去了工作,专门来深圳陪读,从此就没再找过工作。张小鲁的毅然决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执着的母亲。我们都知道,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张小鲁如此果决地辞去了工作,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最为无私的爱,也促使了日后李云迪对钢琴的执着和热爱。
但是张小鲁并不仅仅只是一味的疼爱李云迪,她也是一位相当严厉的母亲。张小鲁说:“我每次陪儿子练琴,都是非常非常用心地听。每天陪上
5、6个小时,我并不觉得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既然付出了精力,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张小鲁也从不会因为小云迪在钢琴上的天赋而有所松懈,她觉得,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云迪需要大人的随时提醒。有些原则的事情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一旦孩子形成了习惯,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李云迪说,正是由于母亲执着的性格,自己很佩服她,以她为榜样。而自己更是遗传了父亲沉稳的性格。 可见,母亲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占的比重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健全的母亲角色会使得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性格和社会认知。当然,不仅仅是母亲角色,父亲的角色对孩子的社会角色的形成也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树立一个模范形象,以来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