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4-09-20 22:05:32
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研究综述(全文共8897字)

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研究综述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6 年 2 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之后连续八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关注三农问题,将农村的建设推到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经济建设政策上由农业支援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故而这些举措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引发研究热潮。学者们在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中发现诸多矛盾与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建议,形成较多的文献资料,为新农村建设及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提供相应理论依据。但将这些文献理论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并分析的研究凤毛麟角。因而对一定时期的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性的文献稍作整理、分析、总结具有必要性。

此外,笔者在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调查的时候发现,某些地方存在以下情况:

农民方面拥有积极因素:关注农村建设、有经验、有想法、部分具有经济实力且愿望强烈,但是,家庭经济能力限制、难以得到村委会支持、对村干部不信任三重因素制约着积极因素的发挥。以村委会为组导的组织机构方面主要表现:村委会急切的希望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做好,他们提出各种建设方案,做出宏大的规划,农民却始终感觉不对胃口;或者在村委会引进建设项目后,村民又在暗中避开村委会的领导。总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家园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村委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却得不到村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两种矛盾,形象地体现了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困境。当然,在这个时期也不乏有成功的案例,部分基层干部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点,在充分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此,笔者对长期以来我国对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性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合笔者对四川境内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考察,以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完善理论,这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即有利于相关理论的完善;有利于理论实现对实践的指导;希望能找到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力所能及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文献综述

1.我国农民主体性发展历程的考察

(1)推行土地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1950-1952)

这一时期推行的土地改革,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社会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免缴地主地租700亿斤粮食,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并以此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水平迅速恢复到1936年抗战前平。

(2)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民自主性换取国家自主性(1953-1978)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规范村“两委”职责和村务决策管理程序,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乡镇、村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开展专项审计监督检查。基层干部要发挥起示范引导作用,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联系群众,引导群众发挥主体自觉性,同时尊重民意,结合建设需要,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加强宣传教育、定位好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与职能。

5.农民自身能力建设

众多专家学者摘农民素质建设问题上一致指出应加强民主教育,农民应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素养;加强主人翁思想意识提升,提高参与意识,培育自助精神。这是新农村建设对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农民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要求。                     

四、文献述评

(一)相关研究者中,农村工作实践者参与比例较少

这一时期,相关研究人员数量较多,研究成果异彩纷呈,研究者中,农村建设有关的学者、政府官员和记者占较大比例,但数量庞大的基层农村工作者和实践者群体较少参与农民主体性的研究,较为遗憾;但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趋势是,研究者正在逐渐走向基层,呈现出喜人的势头。

(二)实践指导逐渐被重视,理论研究仍然是主流

研究的内容上,在对农民主体性的研究中,对农民主体性的涵义、现状、发挥主体性的必要性、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分析,以及增强农民主体性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就农民对主体性的认知,以及农民主体性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许多研究者对此研究之前,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显得“空口无凭”,但也有一些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农村工作实践,并从农民自身对农民主体性进行探讨的作品,让人感到不凡的意义。

(三)从农民自身角度出发的研究应该提倡

研究视角上,大多从现行政策要求出发,或参照国外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研究来探讨国内农民主体性的相关问题,而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研究主体性,即对他们的主观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对农民践行主体性的研究也较为少见,这个角度的研究虽难度较大,但作为对发挥农民主体性道路的探索,任何角度的研究价值都不可忽视。

(四)为农民着想,但也存在对农民看待便面的情况

大多数的研究者对发挥农民主体性道路的探索,有不少是以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出发点进行的。但是,有少数的研究者将农民发挥主体性不足的原因归于农民个人,指出其组织性不高、个人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思进取等。结合实际成功案例分析这是不正确的观念。

五、总结

我国近年来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对主体性发挥不足的原因的分析逐渐深入,但就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方面来看,“大而空”的对策频频显现,其可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考察。总的看来,“激情有余,分析不足”仍然是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当前研究已经呈现出一个可喜的势头:广大研究者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性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应有的重视。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实践,提出可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方法成为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研究综述(全文共889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