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一生的财富》读书笔记

时间:2025-02-23 07:12:16
《一生的财富》读书笔记(全文共15934字)

来而不往非礼也嘿嘿。谨以此读书笔记恭贺英利姐姐加盟读书视野版这可是我第一次如此用心读书并以文字记录笔记的呀!!!

该书是作者基于美国国情写的一本关于投资理念方面的书虽然具体情形不一定适合国内投资情形但作为一种投资理念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者拥有铲除一再重演的投资错误的使命感他的投资经验和精辟的见解适合所有愿意“聪明致富”的人。

在正式笔记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本书作者布莱特·麦克蒂格布莱特·麦克蒂格是华尔街成功的基金管理人也是美国广播、电视投资栏目的著名主持人。

作为一个设想布莱特·麦克蒂格一直想给一般客户写一本关于如何获得和积累财富的参考书并把它列为退休后的首要任务。但是在接触了大量投资人以后他发现有太多的人怀抱着错误的理念在与致富相反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他不禁自问:为什么投资人总是要用血淋淋的经验来换取教训?为什么那么多一生勤奋的人最终却无法颐养天年?

于是在客户的不断催促下他总结十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与心得仔细检视那些在金钱游戏中打滚的经纪人与投资者所犯下的种种错误找出投资老手亦不能幸免的投资盲点:对500多位从一无所有到最终积累了成百上千万美元财富的投资人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的致胜之道终于归纳出本书的精髓——10大致富法则。

第一章 法则1 设定目标

行事若有计划一切自有依据;反之则不免流于冲动。

热诚是开创新计划的原动力;设定目标却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故作者很自然将设定目标列为10大致富法则的首要任务!

设定目标并不等于达成目标不是每个目标都能心想事成任何目标的设定必须预留失败的空间以供回旋。失败本身并非一无可取而是让你反求于己、重新思考并采取正确的行动。请切记设定目标时并没有所谓“失败与否”的问题有的只是结果的不同而已。

设定财务目标的过程正是构造整个“创造财富”观念的重要基石。设定财务目标其实很简单可以理解为以下各种以备未来所需的目标:

1、 设立紧急周转用的基金;2、保障家人的财务安全;3、确保财产的顺利转移等等

财务目标应该有短、中、长期之别设定财务目标的最终目的在于财务独立。那么何种财务计划才成功可行?它应该是一种可以提供给你基本生活保障的计划这些基本生活保障包括:每月房贷或租金、水电费、食物费、保险费、交通费与各种财产税款。经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储蓄将使你日后品尝到甜美的果实。此时你投资组合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已足以支付基本开销而你只需要10年的时间就可达成此目标。但前提是你必须每年储蓄你收入的15%再将每年加薪部分储蓄下来。当你持续不断地实行该储蓄计划最终将实现财务独立的目标。

致富之道:

相信10年内必可达成财务独立的目标。

停止无谓浪费设定财务目标并进行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内应包含你所有的目标与你的投资组合(或资产)的规模大小。

每年需将15%的收入与加薪部分一并储蓄下来。

马上开始。

请教良师益友以便尽速完成你的目标。

忠告:从零开始不论你是位老师、销售员或高级主管都可以在10年后存够足以应付基本开销的金额。它不是天方夜谭前提是你必须持之以恒地储蓄:每年储蓄收入的15%并且将加薪部分再存起来。不要犹豫!赶快开始未雨绸缪储备晚年基本生活所需。它或许很难但坚持下去最后的结果绝对是值得的。

第二章 法则2 俭朴生活

俭如穷人的富者愈富;奢如富者的穷人愈穷。

所谓的“俭朴”是力行中庸之道——知所节制、朴实无华、省吃俭用与量入为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卑贱乞怜或是吝啬寒酸。这一法则看似浅显却是10大致富法则中最容易被人滥用与误解的法则之一。简而言之俭朴意味着必须“赚多花少”以便达成财务独立的目标。

“俭朴”之道的成功关键在于你的牺牲应该也有所得。也就是说若你有意放弃追求某些事物就必须保证自己有这种定力可把省下的钱转为投资。否则一味的俭朴只是留下可供挥霍的钱罢了。

你必须明了花费的金额与去处方能达成“赚多花少”的要求。明确知道自己如何花钱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但它是左右你是否变得富有的重要关键。切记一个人富有的程度取决于你的支出而非你的收入。

请仔细想想你的消费习性你将发现有数以百计的方法可以省去你不少的“金钱”而非你的“生活品质”。请相信我对你每笔支出而言一定还有效用相同却更为便宜的代用品(或其他选择)惟一不同的只有品牌名称与不易察觉的小小差异而已。如果这样的改变会使你怅然若失请再一次想想你的目标——财务独立。

致富之道:

赚多花少。

记录至少三个月的消费情况。

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善用每一分买车、旅游与购物的钱。

有计划地降低负债。

找出可以省钱之处并将省下的钱加以投资不要随意挥霍才有机会跻身富人之列。

忠告:省吃俭用与未雨绸缪相当重要如果我不能为自己未来的财务负责谁会愿意为我挺身而出?

第三章 法则3 应急基金

储备“应急基金”的重要考虑就是握有变现性高的投资以避免陷入周转不灵的财务泥潭。

准备一份“应急基金”的目的在于避免因紧急状况而动用到长期投资的资金。

至于应该准备多少应急基金才够用?这也正是“不时之需”法则的第一重点。原则上不论你是否已退休都必须准备相当于个人6个月平均支出的金额。

理论上应急基金不适合做长期投资所以应以赚取高额利息为优先考虑同时请千万记住进行任何以赚取利息为主的投资时务必货比三家、斤斤计较。另外绝对不要将应急基金存入支票帐户内免得被挪作他用。

“不时之需”法则的第二重点在于必须备有流动性高(或变现性高)的投资。一旦个人、市场或税制的状况改变可以迅速变现该投资作为对策。因此成功的投资人非常了解流动性投资与非流动性投资的差异。

“不时之需”法则的第三重点在于防止周转不灵;保险在这方面的功能尤显突出。建议你在投保前务必多多比较找位经验丰富的经纪人;详细研究你所需的各种险种包括住宅火险、车险、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与长期医疗险等;以找出最适合你的保额、保费与节税等各种需求。同时建议每人都应再加保一份意外附加险。

审慎评估个人的寿险需求正是防止陷入财务困境的关键所在。问题是何种寿险与多少保额才符合所需?有一种简单的算法可供参考:这份保额应相当于年收入的7~10倍再加上其他应付贷款(包括房贷)的合计如此你的家人只要善加运用这笔理赔金一定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一般人都注意到寿险保单的必需性但往往忽略意外险的投保。那么如何规划意外险的保额?它应该相当于你每年税前收入的70%左右。绝对有必要买份和你目前工作相称的意外险保单。

致富之道:

建立一份应急基金。

投资流动性证券。

投保住 ……此处隐藏11728个字……的处理。

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制造新的价值。仅仅将既存的价值置于孩子的心中,使他符合理论,这是将孩子加以限制,而非唤醒他的智慧。教育和目前的世界危机息息相关,明白了世界骚乱原因的教育者,应该自问如何唤醒学生的智慧,帮助新生一代不再制造冲突和灾难。教育者必须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关怀和情爱,以创造出正确的环境和智慧的培养,使得孩子长

大成人以后,能以智慧处理他所面临的人生和问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了解他自己本身,而非依赖种种意识形态、学说和信仰。

14、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在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漏于社会。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

理论的追求,排斥了爱,而缺乏了爱,任何有关人的问题,都无法获得解决。

15、正确的教师不会依赖某种教学方法,他会对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加以研究。我们与孩子、少年的关系,处理的并非是那种可以迅速加以修补的机械,而是易受影响、变幻不定、敏感的、恐惧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要处理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具有深入的了解力,以及忍耐和爱的力量。缺乏这些东西时,我们便求助于迅速而简易的补救方法,希望由此而获得神奇而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力,如果我们的态度和行为都是机械化的,便会在使人为难,且无法以机械式的回答来解决问题之前退缩,而这就是我们教育上的一项主要问题。

16、爱和善良,唯有在个人自由的时候才能充分发展;而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提供这种自由。

17、了解了何为内心自由的正确教育者,能帮助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去观察和了解他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加诸自己的强制行为;他帮助学生察觉到那些将他加以限制的种种影响力,以及他自己的愿望,这两者都使他滋生了恐惧。当学生逐渐长大成人,教育者帮助他,借着观察他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了解自己。因为,造成无止境的冲突和悲哀的,乃是完成自我的渴望。

18、a、为了政治和工业上的理由,纪律成了目前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而由于我们想要获取心理安全的这种欲望,我们便接受了各种形式的纪律,且加以实行。纪律保证可以带来某种结果,而我们认为目的比手段更重要;然而手段限定了目的。

b、纪律可以压抑恐惧,却不能根除恐惧,而我们在现代教育之下所得来的肤浅知识,只会加深恐惧。

c、智慧是了解自己,并且超越了它;然而一旦心存恐惧,智慧便不存在。

d、我们年轻时,不论在家中或学校里,恐惧便渗入大部分人的心中。父母或教师都没有耐心、时间或智慧,去驱散我们童年时本能上的恐惧-----当我们成年时,这种本能上的恐惧便支配了我们的行为和判断,制造出许多问题。

19、自由不是一项目标,不是一种要在未来才获取的目的。自由在于开端,而非结局,它不存在与某个遥远的理想之中。

20、正确的教育,依赖于对孩子的爱。

21、正确的教育,意指自由和智慧的培养,然而,如果存在了任何任何形式的强制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恐惧,则这项培育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总之,教育者所关心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他整个生活中的各种纠纷,使他心中造成无尽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形成社会上的对立状态。产生秩序的是智慧,而非纪律。

22、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这项品质,他便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3、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正确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随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应该首先帮助个人了解他自身的心理过程。

24、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危吓。

a.我们被教导着去顺从着一位教师的权威,一本书的权威,因为这么做是有利可图的。生活上每一部门的专家,从牧师到官僚,都掌握着权威,支配着我们。然而,任何利用强制方式的政府或教师,都无法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对于社会的幸福

和安宁,是不可或缺的。

b、教育上的真正问题是教育者。

c.要了解生活的意义,以及生活上的冲突和痛苦,我们必须摆脱权威-----包括有组织的宗教权威-----而独立思考。然而,如果我们为了帮助孩子而在他面前设下具有权威性的榜样,那么,我们只助长了恐惧、模仿,以及各种形式的迷信。

25、教条、奇迹和仪式,这些都无助于精神生活。真正的宗教教育,鼓励孩子了解他自己和他人、事物、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a、我们所谓的宗教,仅是有组织的信仰以及它的种种教条、仪式、奇迹和迷信。每个宗教都有它的圣书、教主、教士以及威吓人们,控制人们的方法,大部分人都被这些所限制,我们认为这便是宗教教育。然而,这项限制离间了人,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对抗,他不仅仅是在信仰者之间,而且在其他不同信仰者之间制造了对立。

b、我们所谓的宗教训练,并不赞成人们询问与怀疑,然而,唯有对社会和宗教的价值观加以探寻其意义时,我们才能发现何谓“真实”。

如果孩子的心没有被宗教的先入为主观念和偏见所塑造的话,那么他将可自由地经由自我认识而去发现那超越他自身的事物。

在教育孩子时,深入的洞察力和了解是必需的。

宗教并非是一种限制的形式,它是一种存在的真实、上帝的宁静状态。然而,唯有自我认识和自由存在时,那种创造性的状态才会出现。自由产生德行,而没有德行,宁静无法存在。平静的心不是一个被限制了的心,他不是通过纪律或训练才变得静寂。唯有当心灵明白了它自己的种种存在方式-------也就是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平静才会出现。

有组织的宗教,是人们冻结了的思维,人们一次建造寺庙和教堂;它成了胆怯者的安慰品,哀伤者的麻醉剂。然而,上帝或真理远远地超越了思维,超越了情感上的需求。对制造恐惧和悲哀的心理过程有所认识的父母和教师,都足以帮助年轻人去观察、了解他们自己的种种冲突和灾难。

真正的宗教教育,是帮助孩子获得明智的觉察力,能明辨瞬息即逝与真实的事物,能无私心的面对生活。

唯有鼓励孩子对任何他所读的书加以质询,对种种既存的社会价值、传统、政府的形式、宗教信仰等等加以探寻其真伪,教育者和父母才有希望唤醒,并维持孩子批判性的机警和敏锐的洞察力。

不满是导致自由的途径。

他们不能让权威窒闷了心智和情感。跟随他人------不论这人是如何地伟大-----或是依附一种使人心满意足的意识形态,都不会产生一个和平的世界。

但愿以下相关范文能对你有用:

《借我一生》读书笔记

让读书成为教师一生的精神财富

《成就一生的好习惯》读书笔记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读书笔记

借我一生读书笔记 (1)

《《一生的财富》读书笔记(全文共1593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