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
研 科 专 学 姓 日生 学 位 课 程 读 书 报 告 封 面目地理学思想史业自然地理学号201400000名□□□期2014年00月00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制究
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现状及进展
——读《2014-2014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自然地理学)》 非常有幸能上□□□教授和□□□副教授讲授的《地理学思想史》,亦缘于此,阅读了《2014-2014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自然地理学)》。为了更好的理解,还先后阅读了郑度院士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瞻》,郑度和陈述彭院士合著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杨勤业研究员、郑度院士、吴绍洪研究员和葛全胜研究员合著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宋长青主任和冷疏影研究员的《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倪绍祥教授的《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等一系列综述性文章。原本信心满满,以为阅读大牛巨著后就能站在“巨人的肩上”,鸿篇阔论。然落笔时却显生怯,地理学究竟是什么?我们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本质是什么???是的,有太多的“明确的答案”:“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是研究时空组合”;“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以智慧圈为核心”??诸如此类。但没有一个可以让地理学人“扬眉吐气”的定义,亦因为此,地理学从哈佛等著名高校消失,钱学森同志成为了中国地理科学的“擎天一柱”,地理学一心往国民经济核心部门靠拢往往却靠边、靠后站??自然地理学毕业生出了可怜巴巴的几个研究院所和高校外,几乎就业无门。面对这样的窘境,中国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怎样?应该怎样发展?
一、提出地表过程研究,把握住时代脉搏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黄秉维先生提出综合研究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方向。国内一般认为,这比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开展类似的研究约早20多年。也正是这一前瞻性的指导,使得中国自然地理在经过描述阶段(自然现象的整编)后,能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竺可桢引领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入“格物”之门,那么,黄先生的地表过程研究则属于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之举,当然,中国由于阶级斗争错过了“计量运动”的命中注定,使得谢费尔对例外主义方法论进行挑战之时,中国也开始了地理学究竟算不算一门科学的争论。不过幸好忽悠动了钱学森同志出面,中国地理学逃过一劫(北美在计量运动扩大化之后,地理学全面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实用”的生态学,现在国内很多自然地理专业开始疯狂跟风搞生态,是为了埋自己?升华自己?)。虽然历史不能够假设,但试想如果中国当时能够沐浴计量运动之春风。地表过程(机理)+数值化表达的优势组合是不是会超级强悍?中国本就有许多诸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最独特的研究对象,如是这样,到今天在国内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还能值100万元?
二、gis拯救地理学或弱化地理学?
战后科学家把军事上的尝试大规模民用化,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人发现以前需要熬夜绘图、晒蓝等苦力活,其实可以轻松些——在室内点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在数据获取上有水准仪和经纬仪测得数据经过一系列正三角、反三角等复杂演算可以简化为全站仪直接得到结果,“站得高,看得远”——直接站到地球之外来观测,人们还在想怎样更轻松,摄影测量出现了。好家伙!直接表述了geotiff。有人说,gis拯救了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因为它的高高率、高精度、海量数据和动态管理。3s技术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词。但是,gis/rs/gps的本质是什么?3s的本质没有一样是地理的,3s的本质是物理学、数学,地理与3s的关系在于用3s可以解决地理问题,或者说地理是gis的客户。那末,究竟是供应商决定客户呢?还是客户决定供应商?各有其理,姑且不论。但有一点,3s有地理学这个客户,也可以去找其他的客户。是把新客户包容到地理学中呢?还是把3s给予地理学的爱分散给其他客户?最后,3s描述了地理学(比如虚拟现实,在gis中有个分支visual gis),表达和解释了地理学(空间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分析手段)。当地理学的进步依赖于gis,而gis的发展主要并不依赖于地理学的时候。孰优孰劣?自可分辨。
三、为什么而区划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迫切地需要我们的国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为此,地理学界(地学界)开始了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资源大普查。却因为这样,中国那一片蔚蓝诱人的大海洋却被人遗忘(时至今日,我们常用“960万平方公里”一词可见一斑)。然后,地理学开始承担了全国性的区划,之后是国土资源规
划,再是土地整理。然后呢?开始了“主体功能区区划”,还亲自傍上了温爷爷。于是乎?区划承载了地理学一代又一代“过剩人口”。其实规划本没有错,比如说城市规划,但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地理学人搞规划,钻进了“钱眼”里。这就有问题了啊。小平爷爷早就教育过我们,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起码要向保继刚教授那样,一边赚钱,一边发paper的。这是职业素养啊!
在gis工程中,投资比例一般为:硬件∶软件∶数据 = 1∶2∶7。那地理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呢?用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地理学在一条康庄大道上健步向前?
四、自然地理学的落脚点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在给我们这群懵懂的门外汉解释地理学的时候说:“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走人文科学的道路”。定下来的基调是地理学偏文的,哪怕是自然地理学——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强调我们的研究需要“有物有人”、不得“目中无人”。自白兰士、白吕纳等发展了人地关系论后,地理学研究几乎都需要把落脚点定在“人地关系”上,自然地理学也不例外。
那么,地理学的发展方向终是离不开一个“人”,离不开“文”。古老的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中干的风生水起;传统的艺术结合计算机技术衍生了一系列具有“硬实力”的现代学科。别的学科能够在“科学化”的今天走出新路来,自然地理学可否效仿?其实不应该叫效仿,自然地理学本就有其自然属性,因为针对此,修饰地理学的是自然而非人文。这表征着他具有强烈的自然属性。天下之大,七十二行。每个行业均有其历史使命和存在价值。自然地理学亦不例外。个人以为,自然地理学应该本着“自然”原则,穷究数学与物理,来解释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格局和变迁形态。而非“抠”出一个指标,来表征格局——发现结果与常识不符合,再修改指标,直到结果与常识相符为止。行文时,通过指标发现结果与常识相符,用结果解释原因发现所解释的结论是正确的,多么伟大的创举啊。要做出伟大的创举,一方面需要黄老先生那样敏锐的目光,向前看而非向钱看。另一方面在获得可靠的野外第一手资料时,广泛的共享,汤国安教授的“坡谱”发现就是大家最习以为常的dem数据再分析的结果。所以,一方面要走 ……此处隐藏11054个字……:管理思想史读书报告
《基业长青》读书报告
著作者简介:
吉姆·柯林斯(1955—),英文名:jim collins,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著名的管理专家及畅销书作家,影响中国管理十五人之一。他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河尔托经营着自己的管理教育和咨询公司,他是《超越创业精神》的作者之一。1988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曾获得该学院的杰出教学奖。此前他在麦肯锡公司和惠普公司任职。柯林斯早年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并获得杰出教学奖。1996年,他回到家乡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创办了自己的管理实验室,与各种企业和社会机构的领导人一起开展对商业生活的研究。曾在默克公司、星巴克、时代明镜集团、麦肯锡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任高级经理和ceo。主要作品有《基业长青》、《超越创业精神》、《从优秀到卓越》等,每一部著作都超级畅销,享誉全球,其中《从优秀到卓越》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20本最佳商业畅销书,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数年,畅销不衰。他的著作被《财富》、《经济学人》、《商业周刊》、《今日美国》等杂志广泛报道,引起巨大反响。
著作者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吉姆·柯林斯是一位管理专家,其管理思想有很多,如公司要有超越利润的追求等。这些思想均包含在其与杰里·波勒斯合著的《基业长青》一书中,故将在下一个大内容中一一列出。
书中重要观点摘要:
“造钟,而不是报时”。吉姆·柯林斯指出,“伟大的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打入市场;他们并非致力于高瞻远瞩领袖的人格特质,而是致力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组织特质,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超越利润的追求”与“教派般的文化”。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基业长青》中写到,“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对很多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利润之上的追求在伟大的公司里,更是被“教派般的文化”灌输。 “自家长成的经理人”。吉姆·柯林斯经过研究后发现,“18家伟大的公司在总共长达1700年的历史中,只有四位ceo来自于外部”。“自家长成”的
经理人熟悉了解公司文化,更易带领公司进行变革。
启发与思想:
本书的许多观点让我觉得很新鲜,与我平时所了解到的完全不同,如我所了解的公司的目标就是尽一切可能创造最大的利润,而本书中却指出公司还有超越利润的追求。通过本书,确实学到了很多,基本每章我都会摘抄下很多书上所提到的观点,不仅仅是管理方面的,还有在研究态度、方法上的。
首先,抛开书中所提到的观点,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就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书中所体现的对研究的态度让我明白要做研究就要做好,要对自己负责,对其他人负责。书中开始就有这样一段话“研究过程中查阅了超过6万页材料,实际字数很可能接近10万页。这些文件装满了一人高的档案柜,4个书架,存储在电脑里的财务资料和分析则多达20兆字节”。可见作者为了研究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够得出最后的结论。而我们在做研究时往往就是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应付了事,最后不但花费了时间精力,而且自己也不能得到什么。后面还有一段话“大量阅读和商业无关的科目,如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用表面上和商业无关的概念刺激思考,使之与我们研究中的观察所得合二为一”。不得不说只有抱着一种负责的研究态度才能够激励自己去做这些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后在做研究时,要本着负责的态度,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研究。
作者在书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十分恰当。本书主要研究的是高瞻远瞩公司的特点,为了能够顺利进行研究,找出高瞻远瞩公司突出的特点,就要让高瞻远瞩公司与普通公司进行比较。读完全书,能够发现,每个章节都运用了这种方法。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然后就要分析一下书中所提到的观点。作者以破除12个迷思开始,得出了令人惊异和违反直觉的发现。书中很多观点都很新颖,但是我并不打算都说,只是想说一下那些我印象比较深的。
在我的印象中,一个公司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书中却提到有超越利润的追求,书中提出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标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公司来说,利润不是最终目的,利润对企业来讲,就像氧气、食物、水和血液对人体一样,是必须的。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人活着只为吃喝就没什么意思,企业要追求利润之上的更广泛、更有意义的理想才能长久。正如强生ceo小罗伯特.约翰逊在《我们的信念》中所提到的:我们认为我们的首要责任是对医生、护士、医院、母亲和所有使用我们产品的人负责。我们的第二个责任是对我们一起工作的同仁—对
在我们的工厂和办公室里工作的男士女士负责。我们的第三个责任是对我们的管理层负责。我们的第四个责任是对我们所在的社区负责。我们的第五个即最后一个责任,是对股东负责。正是因为这些公司都拥有超越利润的追求,才能使得公司能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能够欣欣向荣,永不停息。
教派般的文化。要创建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你不需要创造一个“温和”或 “舒适”的环境。就绩效和契合公司理念而言,高瞻远瞩公司对员工的要求通常要求比其它公司要严。在高瞻远瞩公司里只有两类员工,一类高度认同企业的制度和价值观,所以他们会努力快乐的工作。另一类不太相信公司的理念,因而他 们会显得格格不入而不适应。所以高瞻远瞩公司尽管优秀,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在那里工作。高瞻远瞩公司在理念方面实施严格控制,同时在作业层面提供广泛的自主性,鼓励个人首创精神,正是兼容并蓄胜过非此即彼的典范。这不但使我对高瞻远瞩公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意识到如果自己有能力进入这种公司工作,要做好心理准备,努力使自己做好。
自家长成的经理人。之前听过一个小组讲家族企业讲到过自家长成的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在高瞻远瞩公司中,大部分也可以说是绝大部分的公司都是任用自己培养的经理人。这是因为公司自行培养的经理人会更加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对于公司的过去也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高瞻远瞩与对照公司的最大差别不是领袖的素质,而是优秀领袖的一贯性,也就是保存核心的一贯性,自家成长的经理人重要性正在于此。有计划的培养自家成长的经理人可以保持企业核心价值,追求远超过任何领袖的任期的使命,让企业迅猛前进几个世纪。
《基业长青》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不仅让我对企业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研究的知识。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要多读书,多读书才能学到更多,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这样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
管理思想史
读书报告
班级:工商管理11-2班 姓名:薛飞 学号:09114168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