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创新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我们是经常目睹耳闻而又津津乐道的,我们在教育中总是倡导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但到底什么是创新教育,其起源、发展如何,结构怎样,又该如何推进创新教育等许多深层次问题我们却不得而知。最近,我仔细读了《创新教育》,才对“创新教育”有了进一步的领悟与认识。
首先,作为一名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的知识基本功的教师,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超越出来,重新认识教育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后面的所谓学以致用。教法始终如一,传授的知识内容从一而终,将走向死亡。在教育观念上,要从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主体;在理论上,将客观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削减那些难度过大和内容重复的部分,由单科分立和高度抽象变为多科整合和情境相关;在方法上由直接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发现式和讲授式有机结合;强调内容与教法的改革,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重视学生高阶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推进我们的创新教育。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创新教育所必须的。其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书本化教材的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少则5年,多则10年或更长。而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其二,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翻转课堂”、“在线课程”、“微课程”为代表的'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浪潮,正日新月异改变着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权控制在教师手中,实际上并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索缚。可以说,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其三,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
学术无止境,科研无终点,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多反思,这样才能学有所长,教有所长。
小学创新教育浅析——《小学教育》读后感
郭李忠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减负”精神的落实,给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充满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对常规思路的扬弃,对某一事物的独创的见解,其思维过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征。创新思维即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各层次、各角度的思考,而且善于随机应变,灵活变通,使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
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陈鹤琴先生的《小学教育》。读完之后顿觉收益匪浅,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各国的教育注重“做”字,注意培养儿童动手的能力和创造的精神。各国对于劳作一课比我国重视得多,不但注重而且实地地去做。英国儿童7岁至11岁入前期小学,前期小学毕业后分四条路:第一条路是成绩最好的考进中学,其中有20%可以免费;成绩次一等的进工艺学校;再次的进中心学校;最次的进后期小学,到14岁为止。工艺学校与中心学校特别注重劳作,后期小学略微差一点。劳作课,男子学木工、金工,女子学烹饪、缝纫、洗衣,另外还有共同的美术、装订书等等课目;学校都设有木工厂、金工厂等工厂,设备很好。我去参观时,女生穿白衣白帽,男生穿套衣在工作,他们的劳作功课都是半天。”。 本文结合自身及前辈们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由于信息教学的本质是信息动手操作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
二、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起点是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
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缺少有价值的“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真诚”与“平等”的“对话”。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诱导他们问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鸣别人所不鸣,为别人所不为。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分析,表现出不依常规,用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
三、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勤反思,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所谓猜想是人们根据事物的某些现象,对它的本质属性,服从规律,发展趋势或可能的结果作出一种预测性判断,猜想是预测性的,但通过推算,证明、验证或其他数学手段之后,猜想的真假,成败或盈缺才能成为定论,当回头再作一番思考时,相对原先的思维出发点,则成为一种居高临下之势。
四、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基本形式有条件,结论开放,条件和结论同时开放三种类型。通过不同的操作也能取得相同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育中开放题有其特定的功能。
五、引导学生不断总结
科学上的创新,一般总是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学生学完每一课后,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做好总结,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及方法,以达到对信息知识思想方法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概括的习惯和能力,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学生和今后开拓性工作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档为doc格式